2)第229章 千万贯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了白糖生意上。

  这已是史尚代表明远,与涠洲一带蔗农“合作”的第二年。

  在过去的熙宁五年里,白糖在南方引起巨大轰动,价格飙升,让参与制糖的几家都大赚了一票。

  刚开始时,远近的蔗农都求到邓家村这里,想要参与史尚那个事先下定金,预订甘蔗出产的计划。但是随着白糖的升温,各地开始了争抢蔗源的大战。渐渐便有出价比史尚还高,条款更为优厚的制糖商人找蔗农。

  涠洲这里的蔗农因为地域的关系,还是愿将甘蔗卖给史尚。

  但是外地蔗农明显更犹豫些。

  邓宏才见到明远,才敢将心里话说出来,说的时候还像做贼一样,左顾右盼的,生怕消息走漏。

  “听说那制白糖的法子,别家已经‘破解’了。”

  明远对此并不感到太惊讶:他见证过这个时代人们的创造力。

  但是这破解的速度也太快了一点:邓家村糖厂的白糖只制了一季,旁人就已经探索出黄泥淋水制糖的秘诀了?

  只听邓宏才继续说:“听说,还是汴京城里一位美貌厨娘想出来的方子!”

  明远顿时一怔:这故事怎么听起来有点耳熟。

  邓宏才:“……用的好像是木炭。”

  明远正在喝了一口水,一个没忍住,差点儿喷出来。

  这不正是京中长庆楼当家厨娘万娘子当年制出雪花糖的工艺吗?

  ——怎么这样都能转到自家头上来?

  想了想,他认真对邓宏才解释:“邓兄,你想,这天下的聪明人这么多,这个制糖的法子说难也不难,就算咱们将这法子捂得再好,将来也总会有一天,教旁人也想到这个法子,到时候你们邓家村人该怎么办?”

  老实巴交的邓宏才伸手挠挠头,脸现忧色,似乎面前的海鲜年菜也没滋味了。

  “到时候,咱们只有凭着更大的场地,更精简的制糖流程,制出高品质的糖,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邓家村糖厂拥有一个“先发”优势,但明远也认为,邓家村人绝对不能因为自己拥有这个优势,就躺在现有的成果上止步不前。他们只有赶紧利用这个优势时间,扩大生产,提高效率,创造规模效应,才有可能在未来继续保持这个“优势”。

  邓宏才听了,似懂非懂。

  史尚却已经眉飞色舞——这位大管事跟着明远的时日多了,已经能迅速掌握明远的用意,并且能想象出将来南方糖厂的面貌。

  第二天便是元日,熙宁六年的第一天。

  明远等人都没闲着,而是和邓宏才一道去参观邓家村的糖厂。

  这座糖厂与史尚刚来的时候已有明显的区别:原本蜗在邓家村一角的小作坊,如今已经变作村外成片连绵的房舍,筑着院墙。

  步入糖厂,能见到这里明显地被分为几个区域:原材料接收区、清洁区、榨汁区、熬糖区、制糖区……各自都有不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