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50章 亿万贯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想要找到可以驳倒明远的论点。

  很快他就想到了,于是王珪开口:“然而各地道路运输不便,自古有‘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之说,若是粮商不愿将粮运至河北之地,又该如何?”

  明远心想:这位王副相还真是太小瞧这个时代里商人的力量了。海上风浪难道不是比陆上运粮的困难更大?海商们不还是乐此不疲地一船一船将有利可图的商品运出海去?

  但他正等着王珪问这个问题。王珪一说完,明远赶紧向上首的赵顼与王安石一拱手:

  “陛下,相公,我另有一建议——万一这旱情持续,明年需要赈灾,请朝廷下旨,在黄河以北各府之间,允许商户集资修建高速公路。”

  “修建公路?”

  偏殿里坐着的人都多少吃了一惊,没能马上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

  王珪的思路还在刚才的论题上,他皱着眉头道:“到需要赈灾的时候再修路,这……佛脚是否抱得太晚了一点?”

  王安石却已经反映过来了,轻声道:“范文正公昔年在杭州亦有此举。”

  范文正公正是庆历朝名臣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之后被贬至杭州,当时曾遇饥荒。范仲淹当时便叫来杭州的诸佛寺主首,告诉他们:“饥岁工价低廉,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杭州诸寺便大兴土木,雇佣了许多工人。

  这时赵顼也明白了,吐出四个字:“以工代赈。”

  明远含笑点头,顺手送上一顶高帽:“天子英明。”

  后世人们给这种用基建投资来拉动消费、惠及民生的做法冠上了“凯恩斯主义”的名头,但在宋代,这种做法在庆历年间就已有了。

  但明远的建议并不只是这么多:“除了赈济受旱的灾民之外,亦可借此机会大大改善河北的交通。”

  河北与契丹接壤,一向是边防重地。万一北方有变,朝廷需要将兵源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各军事重镇。若是借赈济的机会,好好改善一下河北的道路基础,正是一举两得之事。

  “修建道路之法,亦可以参考‘汴京-山阳’、‘汴京-扬州’两条公路,可以由各商户入股集资修建。如此,不需朝廷出钱赈济,河北受灾之流民亦可以以工换粮。相应的,在那附近,贸易、饮食、工匠、劳力……尽可以兴建道路而为生……”

  明远曾经走访过河北,拜访过那里的大商户。商人们苦交通运输久矣,但凡有曾经前往南方,感受过“高速公路”的商户,都艳羡不已。

  若是有出资修建公路的机会,商户们想必是会热烈响应的。

  “嗯!”

  赵顼闻言颔首,道:“此事明日便拿出来教朝臣们议论。”

  听见天子流露出首肯的态度,明远和王雱都颇为兴奋,对视一眼,交换一个眼神。

  谁知这时王珪从旁插嘴,道:“既是河北,就不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