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章拜访贾诩_汉末之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关羽下了马以后,邵阳立马反应了过来。

  那日下了首阳山以后,关羽在剿匪中大显神威的事情就不胫而走,虽然才七日,但已经连带着他鲜明的形象传遍整个河东郡。

  “剿灭劫匪,区区薄名而已,大丈夫应保家卫国,征战沙场,即便战死,也是英雄。”邵阳的话让关羽有些意得,伸出手来捋了捋长须。

  “有西秦亭侯和云长镇守河东边境几县,定让那匈奴有来无回。”邵阳高兴的说道。他面红耳赤,不能自已。甚至在脑海里想象到传说中的西秦亭侯带领着他们把匈奴杀得片甲不留的场景。

  进城以后,邵阳为众人安排了住处,关羽和邵阳都是武人,很多事情都不拘小节,当天下午喝了几杯以后,就有了交情。

  次日,关羽和刘江带人来到城中,设立了一个招兵点,以西秦亭侯刘凡的名义,打起了招兵的旗号。

  无数人闻风而动,向招兵的地方涌来。

  一天一训,一日三餐。这在大汉从来没有先例,这个旗号,令想来参军的人踌躇不定。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西秦亭侯也是为汝等考虑。”关羽望了众人一眼,平静的说道。

  这句话是关羽和刘凡一起训练私兵的时候刘凡经常说的。关羽今天用这句话来提醒这些前来参军的人。

  众人一听,有理。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更多,才会更强。

  战场之上,你死我活,只有更强。才有更多机会活着。更何况还有一天三顿饭吃。

  打一棒子,给一口萝卜吃,众人纷纷要到刘江那里报名。

  关羽伸出手臂,拦住众人,指着地上的石墩说道:“凡三十岁以下,能臂举一百五十斤石墩十下者,方可以从军入伍,其余一概不用。”

  关羽话音一落,众人一惊,一部分人面露沮丧,他们都是年龄超过三十岁者。

  虽然人力量最巅峰的时候是三十到四十岁左右,但是超过三十岁身体已经全部定型,身体机能会慢慢下降,已经不适合训练了。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精力充沛,通过训练以后有很大机会升华。

  一百五十斤在后世是七十五斤,要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后世很少有人能举起七十五斤,更别说臂举十下。在这个没有科技产品的时代,干什么事情都要靠劳动力,所以古人普遍的比现代人力气大。

  一天时间,关羽经过筛选招募了三百多人,平均每十个人里面只有三个人通过,有些人是吃了年龄小的亏,有些人是体力不够。

  虽然离五千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关羽一点也不着急,因为他们来的时候已经将招兵的消息放了出去,以西秦亭侯刘凡的名气,来参军的人肯定源源不断。

  关羽命人在离绛邑城十里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军营,把招来的新兵全部放在军营里,绛邑城小,根本容不下更多的人,也放不开手训练。就这样,关羽每天上午来城中招兵,下午去军营训练,兢兢业业。

  武威郡,姑臧县。

  经过十天的跋山涉水,刘凡终于来到了姑臧县,刘凡只知道贾诩是武威姑臧人,不知道具体地址,本来以为要耗费一番精力去寻找,谁知道刚问一个人就打听到了贾诩的地址。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贾诩曾举孝廉为郎,被举孝廉后的到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的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

  武威郡人口少,按照岁举的规定,武威郡每两年必须要为朝廷察举孝廉一人。而姑臧县在十几年里只有贾诩一人被举为孝廉,所以知道贾诩的人还是不少的。

  举孝廉是汉朝一种由下往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属于察举制。孝廉,就是功名,有了功名才能实授官职。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