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章暗潮翻涌_大明公务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想法。

  后者,朱元璋也算有。因为朱元璋看来,等何夕进行过币值改革之后,将宝钞变成银票之后,银票的币值涨回来。就算是为官员涨薪了。

  燕王看完,放下奏疏。

  太子说道:“四弟,你怎么看?”

  燕王说道:“小弟常年在边疆,这里的事情不怎么懂,也没有什么看法。”

  太子说道:“你知道父皇为什么让人拿这个给我吗?”

  燕王说道:“为何?”

  太子说道:“父皇大概觉得,是我支持此人上疏反对新法的。但是怎么可能?我没有那么无聊?”

  太子觉得这一封奏疏,就是朱元璋给他一个警告。朱元璋说的不仅仅是这一封奏疏,而是现在大明上下,正在酝酿的反对新法的浪潮。

  毕竟朱元璋的很多布局,大家并不是不明白。而今新北京很多事情都被人放在放大镜下面看。

  何夕很多措施,被翻来覆去的研究。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很多事情都是明牌了。

  何夕很多作为,让人惊恐无比。

  比如,朝廷绕过地方士绅征召民力。这代表着什么?这代表很多家族在乡下的特权受到了威胁。毕竟朱元璋之前赞同皇权不下乡,大明对地方的统治仅仅在县城,或者县城之中比较大的镇子,会有同知,或者巡检驻守。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人管了。

  而今却不一样了、变成他们不认识了。

  如果说乡下土财主仅仅是担心自己的利益,而很多儒生乃至官僚,却担心自己的地位了。

  别的不说,整个北京营造之中的核心位置,银行司,很多大臣都看不明白,也看不懂。随着北京城工程越来越大,卷进去的人越来越多,规划司的体制越来越健全,何夕心中的市区制度,与传统官服府县体制,区别也就越大了。

  要被淘汰的人,总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

  越是如此,各方面暗潮也就越多,甚至即便是朱元璋的威名也有一些镇压不住了。

  当然了,有一些人是真的对大明的未来有所担忧,比如眼前这封奏疏,区区一个典史,芝麻绿豆一样的小官。参与进这一件事情,很有可能身首异处。

  但是毅然上书,或许有政治投机的想法,但其中也必然有为民请民的信念。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毕竟人都是很复杂的。

  太子的态度,越来越被人知晓。甚至反对变法的人越多,太子在民间官场的支持者也就越多。

  这也是为什么,太子觉得朱元璋让燕王带来这一封奏疏,就是警告他的。

  这也是太子无奈的地方。

  太子固然反对何夕的很多做法,但是说太子反对新法,是不对的。太子是反对过于激烈的推进新法,而不是反对新法本身,毕竟太子已经看见了历史的洪流,也不可能走回头路。

  只是,太子与朱元璋何夕最大的区别,是走这一条路的速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