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四章方孝孺的试探_大明公务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生员一部分是荫生,也就是父祖有功于国家,赏赐之一,就是荫国子监。也就是给予儿子一个在国子监上学的机会。

  而绝大多数都是下面选上来的,号称拔贡。从地方府学,县学之中,拔尖的优等生,被一路考上来,在国子监读书。其中难度,其实并不比考进士差。

  从选拔人才的角度看,从县学考府学,从府学考国子监,从国子监考吏试,从而成为大明官员,一路上过关斩将的难度,并不比考进士的难度差。

  只是科举的意义早已不局限于选拔人才了。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些都说明了科举的好处。

  科学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隆重地礼待士人,三年一度的科举,将状元列为天下标杆,引导了社会风气,让天下人都重视读书。

  也让读书人成为了人上人。

  这些内容与取士关系不大,更重要在于笼络人心。确定读书人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

  毕竟,而今很多商人崛起,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礼崩乐坏的局面。他们更希望朝廷来拨乱反正,让百姓的民风再淳朴一些才好。

  何夕说道:「我觉得,国子监就挺好的。」

  方孝孺说道:「这一件事情,已经有很多人署名了。不知道何大人您的意思是-----」随即从怀里掏出一叠奏疏,递给何夕。

  何夕打开一看,沉默了。

  这奏疏文字谈不上好,不过是官样文章,并没有什么好看的。正文并不是很多,一两页纸,就已经写完了。而后面却带着长长的折页。

  上面写着无数个人名,有官职有身份,何夕只是略略扫了一遍,就有几十个之多。何夕觉得方孝孺这一次不是为了科举这一件事情,而是给这何夕下马威赖着。

  向何夕宣扬自己的实力与肌肉。

  何夕淡然说道:「这一件事情,不是我秘书监可以管的,你可以去向陛下建议。」

  方孝孺说道:「这一件事情,自然绕不过陛下,只是提前给何大人打一个招呼而已。」

  方孝孺与何夕谈了很多事情,在方孝孺走后,何夕沉默了很久。

  方孝孺提出一桩桩一件件的,看似合情合理,但实际上都是冲着何夕来的。偏偏何夕还抓不出什么问题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就是朱元璋将何夕保护得太好了。

  在人情世故,钩心斗角上面,似乎很少有什么天才。这些都是需要历练的。只有真正经历过,才知道该怎么应对,而何夕与朱雄英一样,都是很少将心思放在钩心斗角上面。

  不要看。何夕一路上都是封疆大吏,但是实际上,何夕一直都是正职,掌印官。在自己的权威领域,从来说一不二。从来是别人来揣摩他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