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73章还不赖_影帝的懒散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几日的行程很紧,剧组的主创分头行动,岭南、沪上、汉东、京城这些地方都是大票仓城市,尽管网络让宣传变得简单,但是要想提升曝光度和关注度,到处跑路演就是必然。

  你不抢观众别人就抢,就是这么简单。

  而结果就是,一帮人妥妥累成狗。

  在剧组赶场的同时,《热点》经过一天的发酵,评价和报道开始在媒体上全面刷屏。

  《热点》跟《画皮二》不一样,它更加接近于现实题材,网络暴力这种事情,从网络传入国内之后就开始出现。

  从最开始的互喷,到网络谣言,再到摄影展彻底引爆网络舆论,网友们的观念也开始改变。

  网络从一个少数高端知识分子才会使用的工具变成了普罗大众也能上去溜达一圈的社交场合,凡是社交,就必定有冲突,网络暴力也应运而生。

  网络暴力更加残忍的一点是,你不需要任何参与,也不需要任何了解,便能让那些恶毒的话语无孔不入的流进受害者的耳中。

  2006年4月,一位悲情丈夫在网上发表了一封五千字的长信,痛斥一位网名为“铜须”的大学生与他妻子有染。随即,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轻率地加入网络攻击的战团,其中一人更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

  短短几天内,数十万网民组队对“铜须”发出网络追杀令,搜寻并发布了这名学生的真实姓名、身份、住址和生活细节,并呼吁社会封杀“铜须”,“呼吁广大机关、企业、医院……对××(铜须原名)及其同伴进行抵制。不录用、不认可、不理睬……”

  如果“铜须事件”是一次偶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还好,然而,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铜须事件”绝非偶然。相反,它是网络责任难以追索这一特征的具象化表现,是屡次网络道德追讨事件的一个缩影,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陈易卖身救母事件”、“虐猫事件”等……这些都是十分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

  “于飞鸿用自己创新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三人成虎,让这个本就传奇的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电影是如今网络社会的一个缩影,池兴是小小的石子,而受害者则是湖泊上平静的小船,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上,只消一句短短的推测便能引起千万热心网友的参与,在电影结束放映的那一刻,观众们脸上不是笑容,也不是泪水,而是错愕和畏惧,在银幕之前的我们似乎也变成了网络暴力的参与者。好电影的作用就在于此,它指出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且让我们震撼和反思。”

  “不同于贾科长们从社会角落里挖掘出的事件,那些东西真实,但又缺乏真实感。《热点》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