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56章 以史为鉴4:周礼并不完美_明末妖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法,他的想法是通过对外战争来缓解国内矛盾,他也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但最终还是在地方诸侯和朝中大臣内外勾结下身败名裂了。”

  这个结论太震撼了,崇祯和王承恩不想认可都不行,只是他们的脸色实在太难看了,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三观破碎后的茫然感。

  刘慧明笑了笑,道,“像商纣王这样,亲自施行变法最终死于反对势力的反扑的人还有一个,就是隋炀帝,他们都是蠢人。”

  崇祯脸色的表情复杂至极,问道,“难道你对隋炀帝也有不同的看法?”

  刘慧明笑了笑,道,“肯定有的,但是我不想说了,陛下有空了不妨自己琢磨,不过要换一个角度。”

  崇祯的三观已经碎了一地了,见刘慧明不说,他也不想听了。

  刘慧明喝了口水,笑了笑,道,“与商纣王和隋炀帝相比,秦孝公、宋神宗可就聪明多了。”

  崇祯脸上阴气一闪而过,刘慧明心里咯噔一声,心道不好,怎么把帝王心术说出来了,这不是找死吗?

  喝了口水,刘慧明继续说利益分配的事情,“陛下,王公公,我刚才说了,历史发展到商周之交,关于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纣王尝试着解决,但最终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崇祯点点头,“爱卿说得有理。”

  王承恩插话道,“刘侍郎,你的意思是不是这个问题最后被周公解决了?”

  “对!”刘慧明拍了拍手,道,“武王和周公两次封藩是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分配土地、财产和女人。”

  “是,是!”王承恩连忙应道,“咱家也是这么想的。”

  刘慧明道,“具体的做法就是分封,封地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各诸侯国的,包括财富和女人。各诸侯国只需要每年给周室进贡一点儿表示一下就行了,比如楚国是给周室进贡茅草的,秦国是给周室养马的,其实就是个弼马温。”

  “哈哈!”崇祯和王承恩同时笑道,“说的得有趣!”

  刘慧明道,“陛下不妨想想,当时参与分封的都是些什么人?”

  崇祯想了想道,“都是功臣和周室子弟,以及前朝的遗老。”

  刘慧明点头,“其实就是贵族,而平民是没资格参与分配的,只能被分配,是不是?”

  王承恩点头同意。

  刘慧明道,“这是历史上第一股势力,也就是贵族势力,你们同意吧?”

  崇祯想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道,“德华说了这么多,究竟是何意思?”

  刘慧明笑道,“臣准备用三天的时间把这个问题讲明,只是不知道陛下愿不愿意听。”

  崇祯点头道,“先生读书的思路与大明士子截然不同,朕深受启发,先生尽管讲,可以毫无禁忌地讲,朕一定要听完。”

  “臣谢陛下隆恩!”刘慧明行了一礼,接着道,“为了保持这种封建体系,周室特意制定了一套完整礼仪来规范各诸侯,诸如爵位、宅邸的大小、马车的规格等等,这就是周礼,我说的没错吧?”

  “是,是,没错!”崇祯很肯定地点了点头,这些知识他就很了解了。

  刘慧明道又问道,“那陛下可知,武王和周公这两次封藩是按什么原则来的?”

  崇祯意思僵住了,问道,“先生此言何意?”

  刘慧明笑了笑,道,“我之前说三皇五帝到商末基本上是按需分配的,那武王和周公这一次按什么来封的?”

  崇祯想了想,表示不懂。

  刘慧明淡淡地吐了四个字,“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崇祯和王承恩同时愣住了,王承恩问道,“不知此何意也?”

  刘慧明解释道,“这个‘按劳分配’有两层意思,一是按劳动分配,俗话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另一层意思是按功劳大小分配。”

  刘慧明一解释,崇祯瞬间就明白了,颔首道,“不错,先生言之有理。”

  刘慧明叹了口气,话锋一转,道,“虽说周礼很完备,但这并不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也可以说周礼其实并不是那么完善的。”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