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36章 内阁首相_唐朝好地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及握权。

  而李超现在提议设立另外的一套中枢,设立内阁,当然也是为了长远打算。

  要君主立宪,削弱皇权是必然,但相权其实也是中央集权的一种,也是皇权的一种延伸。对于相权,也是要适当的加以控制的。

  而且李超确实觉得李世民搞的三院,有些太复杂了。二十七个宰相,每次开大会一样。

  “詹事府、左右春坊、六率、诸寺等机构依然保留,但最终决策机构为内阁,首相总领内阁以及诸府坊,次相与辅相们辅佐。”

  这相当于把三院并到了一起,宰辅人数大减。

  翰林院和枢密院也保留,但翰林学士和枢密使不再是宰相。

  内阁拟票,翰林院批红。不过翰林院学士只是皇帝的工作秘书,是按皇帝的旨意代批,虽然权责也还有,但已经不过原来可以草诏和参议军机大事的翰林学士可比了。

  特别设立这个翰林批红,也是考虑到太子年青,就算不年轻,他也未必一个人能处理的了所有政事,毕竟内阁有七八个宰相。哪怕奏章都经过内阁给出建议,皇帝一个个看也忙不过来。

  有一群翰林学士做为助手,帮助处理,给予建议以及按皇帝意见给出批阅结果,这也大有帮助。

  至于翰林学士有了批红之权,以后会不会专权,这个难说。没有哪个制度是完美的,但内外相衡,也是必须的。

  至于枢密院,不再为宰相,为内阁统领之下。专门负责的是军事方面,枢密院握调兵权,兵部握统兵权,而太子拥有发兵权和选将权。

  “请老师出任内阁首相!”承乾起身向李超拜首。

  马周和杨师道等人,也觉得李超的这个内阁制听起来,比如今朝廷的三院要好些。表面看,内阁制好像就是过去中书门下制,但细思又不同,毕竟内阁的票拟虽然重要,但皇帝还有一票否决权,对于内阁宰相们处理意见不同的,可以退回内阁重拟,或者直接批红给出不同决定。

  这个首相,除了李超,自然没有其它人更适合。

  李超推辞了几下,便也顺理成章的接下来了。

  于是乎,李超现在就是太师、内阁首相、赵王。

  “殿下,太师。”马周提出了一个意见,“我认为既然设立内阁之后,就没必须再保留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可以直接由内阁统领诸部、寺、监、台。”

  杨师道则同意不再设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但认为御史台不应当纳入内阁之下。

  “御史台为言官谏臣,是监督百官百官,应当在内阁统领之外。”

  李超觉得这个说法不错,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臣也赞成杨公之议。”

  马周也不反对。

  于是内阁统领了几乎中央各部寺监,而御史台和大理寺这两个司法机构被置于外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