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95章 皇太极的决定(第一更)_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这时候,人们才响起了一句豪言: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而在锦州城,还流传着皇帝写的一句诗: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多年的军队思想建设,在这个时候,竟然出现了成效。

  人们并没有就这个消息感到绝望和无助,反而激起了辽东无数士兵的愤怒和热血!

  无数人向锦州汇聚而去。

  正月十六日,军报传到了北京。

  引起了朝堂震动。

  一时间,无数人指责袁崇焕在辽东不作为。

  以内阁为首的文臣,公然开始干涉军政,他们痛批辽东军的无能,将辽河防线失守的责任全部推到袁崇焕身上。

  并且,他们要求军委会立刻下达军令,敦促广宁的辽东军主动出战,尽快结束战争。

  战争引发的政治斗争,终于在这个时候,如同蓄谋已久的火药桶,爆炸了。

  内阁、六部,第一次公开对军委会的权力进行了质疑。

  有人说,这并不是一场纠正前线错误的权力冲击,而是一次军政权的争夺战。

  还有人说,坐在华丽的办公场所的高官们永远都是那么蠢,他们脑子里只有利益,为了利益,可以不顾国家存亡,不顾边疆将士的生命。

  不知道这话是用来讽刺以内阁为代表的行政文臣的,还是用来讽刺以袁崇焕为代表的军政大臣的。

  是是非非,在这一次的辽河之战中,出现了盘根错节。

  例如吏部侍郎成基命就公开说:袁崇焕一味主守,若是他能主动出兵,必不会是如此局面!

  怎么说呢?

  这就是关键时期,外行插手的典型。

  辽东这些年的整体战略是以守为攻,其实更多的是崇祯自己建立的一套纵深的防御体系。

  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内改革提供稳定的边疆环境。

  这就是辽东军防最大的功能。

  所谓的辽东军主动出击攻打沈阳,不是不能,只是这种做法不是上策。

  什么是上策?

  当然是北府、辽东军镇、辽东半岛、皮岛、朝鲜义州,五路大军北伐!

  挥百万之师,一举荡平辽东。

  那时候,不仅仅灭的是皇太极,还有辽东所有的传统势力。

  这才就灭国,这才是收复。

  什么是大格局的大战略?

  普通小民盯的是每日的得失,容易被起伏不定的得失牵着情绪走,从而迷失自我。

  商人盯的是每月的进账,所以容易被蝇头小利所主导。

  官员盯的是每年的政绩,所以当他们快要卸任的时候,对许多事情并不在关心。

  而作为国家最高领导者,看的是十年,乃至百年的发展。

  将时间维度拉长来看,要干掉皇太极,不是仅仅靠辽东军就能完成的。

  也不是今天主动出击了,打一两场胜仗就能决定的。

  以十年未期限,财务预算、粮食储备、兵力、军备、后勤运输体系等等,全部都是重中之重。

  这些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去完成。

  所以,什么是大格局?

  大格局就是拉长时间维度,站在最高的地方,协调所有的资源配比,做好自己的顶层战略。

  这种顶层战略,不被其他人、其他事所干扰,并且用一切手段坚决的执行下去。

  这才是有大气魄、大格局之人。

  绝不是如成基命这种,一听说辽河防线崩溃了,就跳脚了。

  辽河只是一隅,甚至辽东也只是一隅。

  这些年崇祯建立的军政体系,后勤补给体系,军备设施,财政支撑,战略纵深,四面包围战略,就如同一座座山岳,绝不是一两场战争能够撼动的。

  。中文阅读网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