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52章 超级大城市的粮食隐患(第一更)_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社会学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减少20亿粮食,相当于总量减少近三分之一。”

  “但最后的局面,绝不是每一个人减少三分之一的食量。”

  皇帝说的是正确的,社会的结构构造里,自有它的逻辑所在,社会的构造里包含了复杂的阶层关系,以及对物品的支配权分层现象。

  “当总量供给减少,那些有钱有权的人,绝不会因此节约粮食,或者把自家的粮食拿出来主动平摊。”

  “更有可能因为粮荒,而大肆采购粮食囤积在家里。”

  “如此一来,就造成粮价进一步暴涨。”

  “例如现在的粮价每石是两,一旦出现粮食供给大规模减少,粮价增长到两,必然会有人大规模开始囤粮了,如果涨到1两以上,很多人会开始减少每日的饭量。”

  “现在每个月北京城流入人口近万人,粮价上涨,人口还在不断涌入,有钱人开始囤积粮食,市面上能流通的粮食总量进一步减少,如何维持平稳的局面?”

  “谁来告诉朕,如何维持这种平稳局面?”

  皇帝拿着近在咫尺的北京城举了这个例子,大殿内暂时是安静的,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

  事实上,粮食的问题,从崇祯元年陕西、山西和河南省的灾情开始,就一直是朝廷头疼的问题。

  直到后来新农政强力落地,土地改革,以及水泥路大范围的铺设,才缓解了农民的粮食负担,也从商业角度,将全国各地的粮食分配不均的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舒缓。

  但是,现在的新政,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局面了。

  超级大城市已经在工业革命的初期,在黎明之际,展露它的头角,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局面。

  这种超级大城市的新局面就是虹吸效应,对人口的快速吸引。

  商业化的魅力开始在大明的这些新兴的超级大城市逐渐展露出来。

  农村里的人,开始向往城市的生活。

  所以,粮食成为了城市新的挑战和边界压力。

  依然没有人回答,君臣沉默了大约十几分钟。

  “北京现在已经有300万人。”

  “今年年初,李岩给朕的统计,上海已经有50万人。”

  “而钱龙锡给朕的汇报,南京超过400万人。”

  “还有武昌、开封,它们的人口都超过百万了。”

  “城市的建造可以重新统筹,可以向外扩容,但是这些地方周边的不少人进城后,有人已经把田卖了。”

  这时,刘鸿训说道:“陛下,朝廷可以定点扶持民间商人,这些民间商人在大城周边收集粮食,集中供给到城内,目前北京、武昌、南京等地皆是如此,既然可行,便将其制度化。”

  皇帝说道:“大城市周围的粮食调度体系本身并不完善,全权指望民间商人收粮供给城内并不切实际,水泥路还没有细化到村村通,再加上现在城内人口增加过快,现在出现有人卖地去城里淘金。”

  “若是现在,红夷人攻击我们从安南省回来的粮食线路,会有什么后果?”

  刘鸿训也不说话了,又是一阵沉默,改革改革,土地改革后,解决了老百姓重税的问题,解决了生产资料分配的问题。

  原本以为这样就天下太平了。

  再修改商业法,促进商业。

  原本以为这样就商业发达了。

  可是啊,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要迈入工业化时代,哪有这么简单的。

  社会系统是极其复杂、多变的。

  组织越庞大、分类越大,本身暴露出来的弱点和问题就会越多。

  在继续沉默了十分钟后,皇帝突然说道:“如何做到对流入的克制,来缓解?”

  皇帝这句话说得有些莫名其妙,大家都没太听懂。

  又沉默了三分钟,顾炎武突然站出来,他说道:“陛下,臣有一句话要说。”

  “你说。”

  。中文阅读网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