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53章 春种一粒粟_春秋我为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才而用之。还有意促进他们良性竞争,但若发展成党同伐异,影响了施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施展铁腕!

  这也是赵鞅为政的风格和做派,所以赵氏的臣下再有才。也得唯主上意愿是从。当赵鞅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以无恤为世子的倾向时,家臣们几乎是一致附从的。

  计侨心机不强,没注意到这种情况,他继续汇报道:“从成乡来的几名桑氏力田用了去岁一整年的时间,证明代田法在西鲁是可以适用的,所以今年,大多数地方便可以开始一粟一麦的种植了。去岁曾坚壁清野,又有大军长驻。所以粮食消耗殆尽,但因为司寇以瓷器、纸从陶丘换取粮食的缘故,所以种子还够,只是……”

  无恤道:“计先生有难处尽管说。”

  计侨抱怨道:“只是牛的数量和农具可能会不够,去岁鏖战半年,牛马死亡数百,府库里所藏的铜锡也统统铸箭矢和戈矛了,总不能让民众举着木石耒耜来代田吧!”

  战争,不仅是战略战术的对比,也是财力和资源的较量。正所谓

  “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一旦超过了一般的作战期限三个月,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作为战胜的一方,赵无恤都面临着国用不足的情况。那带着两万大军暴师于外三四个月,还丢了四个邑的卫国,以及丧师于雪原,疫病肆虐于内的齐国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虽然和约尚未签订。在孟春来临时,各方却不约而同地休战了。毕竟在传统的观念里。在这个月里不可以举兵,举兵必定遭到天灾。所以要“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

  因为春秋列国的社会体制和国家机器无法承担起数年久战,必须像季节替换一样进行间歇性征伐。只有在内完成了家主*和经济改革的新兴卿族,方能一试!

  赵无恤的势力虽然进行了许多改进,但距离这一点还远着呢!

  他思索了一会便有了主意:“牛马可以由各地邑寺租借一批,不够的只能以耦耕替代,并且要通报西鲁各邑严令,从本司寇始,大夫无故不得杀牛祭祀!”

  此言一出,倒是让主持籍田的公西赤,还有周围众人一惊。

  鲁国的农业发展层次不齐,一些地方已经有较先进的农耕了,可部分偏僻的野泽、丘陵处却对此一无所知。而且各地还有旧时代遗留的习俗,那就是每逢节庆祭祀必杀牛。

  在牛耕尚未出现的殷周,牛纯粹是养了来拉车,或者宰杀后食用、祭祀的。所以牛才会位列三牲之首,在重大的祭祀仪式上一般都要选用牛,三牲皆备称之为“太牢”,这样才显得庄重肃穆。

  正所谓”凡祭,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牺牛”是指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