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16章 京城事多_重生:我的80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山河的父母举家搬到京城,同样也是初次接触北方的生活,另外秉权叔是个很能折腾的人,想要在首都大干一场,提过许多次让他到时帮帮忙,不能不管。

  沈姑娘年前谈到对采编的工作适应得并不好,不晓得经过他的开导后,现在又是怎样个状况。

  老妈见过林云和唐国耀没有?对谁更喜爱一些?如今这样的局面,老妈的一点点偏爱,都很可能决定二姐的婚姻。

  …

  “传呼机项目的发展,现在明显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申请地区的名单老长,而且越来越长,每个地区都要派人,需要大量招聘有无线电技术的人。”

  “可是在内地这种人不好招啊,不单单是薪资的问题,这类人普遍都有机关单位的正式工作,也就是铁饭碗,这一点我们是无法提供的,我们的企业文化也不允许提供。”

  华电工厂行政楼三楼的会议室里,沿着椭圆形的红漆会议桌旁围坐着一圈人,有丁伦团队和柳婧妍主导的港城华电IC设计中心的几名管理人员,李建昆坐在首位。

  大家就传呼机的发展遭遇的阻碍,展开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李建昆抬手叩叩桌面,等大家的注意力被吸引,安静下来后,他说道:“关于人手不足的问题,分两步计划进行:第一,柳经理这边在港城招聘相关人才;

  “第二,内地也发布招聘广告,但我们要招聘的不是人,而是合伙公司。你们刚提到的内地不好招到人的情况确实存在,不过现在跟过去又有些不同,我预计今年会有不少人生出‘下海’的想法,他们想做生意,我们提供平台,建立一种受我们监管的外包模式……”

  底下的柳婧妍等一群港城人,皆是眼神明亮。

  这倒真是个好点子。

  在内地招人确实不好招,人家一名干部停职留薪下海,也不好再加入另一家公司,自己闯荡做生意是他们的首选,假如有懂无线电的技术人员也有这种想法,那么华电提供的外包模式,无疑是一个极好的生意路子。

  肯定不缺人找上门寻求合作。

  但丁伦他们四个内地人,对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并不确定。

  “以我们的招聘标准,这类人在无线电相关事业单位里肯定是技术骨干,偶尔几个有可能,真的会有一拨一拨这样的人选择下海经商吗?说白了,就是一个机关单位,或者一个地区的无线电工种的体系内,必须有一拨相熟的人一起下海创业,才能组成一家公司,才能完成我们外包的业务。”丁伦提出他的质疑。

  “会,我们的这个外包模式提出来,对于有心人而言将是一个契机。”李建昆回道。

  有些还未发生的事他不好说出来,一九八四年不仅是一个全民经商的年份,也是九二年之前最大的一次下海潮。

  一九八四年最受欢迎的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