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章 新武器和印刷术_东欧的雄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章新武器和印刷术

  在短暂的相聚后,彼得回到了康斯坦察。他命令康斯坦丁将所有士兵集合起来训练,并免除他们半年的税收,算是对他们的补偿。

  至于火炮火枪,沙夫卡特向彼得报告说最快制造的话,一个月也就一门。

  他们一家抵达多布罗加后,彼得安排他们在南边的一条小河边,建立了铸炮作坊。甚至,为了方便他使用水力,彼得还特地征发了一部分男劳力,在这条小河上游,修建了水坝,提高水位,好方便他的铸炮作坊使用水力。

  彼得也能理解,毕竟大炮产量不比别的,何况还是铸铁炮。重炮铸造,本就是难题。这个问题,直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才由一名叫罗德曼的军官解决,这就是所谓的“罗德曼铸炮法”。

  至于冶铁技术,此时欧洲的冶铁技术还较为落后,他们都是用着竖炉冶铁,竖炉冶炼的温度仍然在生铁的液化温度以下,所以从原理上说仍然是一块炼铁。但是竖炉有沉降过程,而且有排渣功能,冶炼质量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但是由于竖炉没有出铁口(非液态,当然无法自己出来),因此冶炼完毕后必须熄火,再拆开炉体取铁,效率不高。

  彼得让人做了一个新型高炉。这个高炉实际上也叫做搅炼炉。通过使用熟铁棒或者钢棒搅炼,以烧去生铁中的碳,最后得到熟铁。

  同时,从神秘的东方得来的秘籍中,介绍了一个能够提升炼铁温度的东西,鼓风机。

  在古埃及,当地金匠曾使用带陶风嘴的吹管,而在南美的印加人有时用8~12根铜管同时吹炼。稍后,发明了用兽皮制作的鼓风皮囊。

  虽说欧洲也有鼓风机,但是分布稀少,加上冶铁技术落后,产量一直上不去。彼得为每个高炉设置了一个鼓风机,并且是以水为动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造渣和去除硫和磷,彼得还派船去君士坦丁堡,购买造渣剂——生石灰。

  这和18世纪英国流行的普德林搅炼法不同,倒像是普德林搅炼法和洪兹曼坩埚法的结合体。之所以不用成本低的普德林法,是因为搅炼法温度低,只有1400度,炼出的钢铁质量只比生铁好,比不上平炉钢铁。但是,这也有一些缺点。主要就是,燃料耗费很大。为了获得高质量的钢铁,彼得把原本精炼的6到8小时,延长为10小时。尽管很耗费燃料,他却不在乎。因为,这是铸炮用的钢铁,马虎不得。

  至于火枪,火枪工匠可比火炮工匠好招募,在特兰西瓦尼亚和意大利等地,商会招募到20多个火枪工匠。彼得也向他们开出高价,他们也来到了康斯坦察。

  目前欧洲的火枪叫做火门枪,它有一个铸铜或熟铁制造的发射管(即枪管),发射管的下端有一火门,用来点燃火药,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