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七章 齐女_我在缉仙局工作那些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典故来提醒人们对爱情要忠贞,不可朝三暮四,比如李商隐就有“鸟应悲蜀帝,蝉是怨齐王。”的诗句流传下来,后世的梁祝化蝶也是同一个道理。

  到这里,齐女化蝉的形象还只是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然而,现实往往没有那么唯美,根据《诗·卫风·硕人》中“齐侯之子,螓(qín)首蛾眉。”以及《埤雅》中的解释:螓者,蝉之一种,其额广而方,故以之比美人。古之选女,匪特其蛾眉靡曼而已,盖必合之法相焉,不迩穷固,不近寒陋,故曰角犀丰盈,螓首者,即角犀丰盈之谓也。

  我们不难理解,这种名为“螓”的生物与蝉很相似,或者说本身就是一种已经灭绝的蝉,而螓首只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种流行审美,当时王侯宫殿中选侍女,常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女子的优劣。以至于发展到后来,干脆就出现了,人身蝉首的齐女形象。

  为了贴合广额方首这一审美标准的极致,有些残暴的贵族甚至将女人活生生的削去头颅,掏出内脏,再装上陶制的蝉头,制成工艺品,摆在屋中供人观赏,而这种工艺品当时被称为“皮珍”。

  再后来,由于这种“皮珍”的制作方法过于繁琐,且不好保存,便渐渐失传了,但有利益驱使就必然会吸引人们去琢磨,到了战国时代,人俑陪葬盛行,于是就有人想到可以用陶制的齐女俑,代替过去的皮珍,这样,就算所有者死去,也可以作为陪葬品,一同带入墓中,收藏价值更高,但为了遵循古法,这些陶俑在入窑前大多内部都填入了肉糜和碎骨,至于它们的来源,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其他生物,比如——“仙”。

  所谓“骨法多奇,应君之相”便是如此,无外乎就是迎合上位者的喜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过相对应的描述。

  这样看来,一切就说的通了。

  之前他们听到的哭泣,就是这个齐女的悲鸣声。

  至于为什么不是刚买回家就产生这种现象,根据生化科对无支祁的那次研究,庄明认为,这个齐女肯定是在墓穴|里囚困太长时间了,刚被挖出来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吸取的孽,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复活”。

  而它复活的时间,也就是最近这一个月。

  “儿子,你是阴阳眼?你刚刚看到什么了?还有你这个匕首是怎么回事?”

  庄东杰大为惊奇,以前从没听庄明说过他有能看到鬼之类的能力,至于帮忙解决萧闯工地闹鬼那次,他毕竟不在现场,这次亲眼看到庄明“驱鬼”,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还是挺好奇的。

  说完上前就要拿过庄明手中的城隍匕首看看。

  庄明想了想,觉得仙骨武器也没什么,只是看看而已,不会出问题的,于是就递给了庄东杰,楚和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