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一六章 文化与经济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移民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如今迁移十万人,民间矛盾自然会少上许多。殿下此举,乃仁政也!”

  众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陈武不过是一个粗通文墨的武官,现在学着文臣来拍马屁,自然有些生硬。

  但是正因为这种生硬,让他的态度显得非常真诚,倒是不让人讨厌。

  朱瞻基笑着说道:“好了,出发去澎湖,即便水师要在东番设置两水师,但是澎湖巡检司也不能荒废,这里可是扼守我大明东南的咽喉。”

  两个水师大寨,一个设置在如今的淡水,也是以后的台北淡水河出海口。

  台风过后,从鸡笼湾出来,朱瞻基就独自决定将水师大寨设在这里。

  虽然这里距离平原地区有一点距离,但是这里有淡水河,方便岛上的物资转运。

  至于另一个水师大寨,在朱瞻基的计划里,则设置在南部的安平,也就是后世的台南市。

  那里现在有岛上最大的城市,也是汉族与岛上少数民族融合最密切的地方。

  从台中到高雄的广袤平原,也能开拓大量的良田。在小冰河时期到来之即,粮食将是这个庞大帝国最重要的根基。

  不仅仅在东番,包括暹罗,真腊,占城,交趾,还有南洋的各大群岛,都将成为大明的粮食基地。

  只要大明的手里有了吃不完的粮食,有了不被撤销的舰队,庞大的运输船队。以后的农民起义,朱瞻基就不会过于担心。

  只是这一点,朱瞻基根本找不到一个知音。

  许多人还认为,如今大明国内的荒地就有很多,根本不需要到境外开荒,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粮食,包括朱棣都是这个意思。

  朱瞻基无奈,只能用酿酒来应付朱棣。

  虽然现在大明的粮食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但是并不宽裕。遇到天灾人祸,吃不上饭的大有人在。

  朱瞻基一面提醒朱棣粮食储备的重要性,一面以酿酒的暴利来吸引朱棣,这才勉强让他同意了朱瞻基的东番开发计划。

  而且开发东番除了樟脑,粮食之外,还有一大特产,那就是甘蔗。

  中国的蔗糖提炼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从汉代的粗制蔗糖,唐代时期,中国从印度摩伽陀带回了大量的蔗糖工人,从此以后,蔗糖技术领先全球。

  但是到了宋代,阿拉伯人学会了提炼白砂糖,他们从宋朝买回蔗糖,经过加工,提炼成白砂糖,然后卖到欧洲,赚的盆满钵满。

  因为欧洲并没有甘蔗,他们只能从甜菜里面提取糖,还是甜度不高的红糖。不仅数量少,质量差,价格还非常昂贵。

  忽必烈征服中亚,才把提炼白砂糖的技术带回了元朝。然后元朝的工人利用阿拉伯人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技术,发明了黄泥水琳脱色法。

  自此,中国的白糖制造才开始领先世界,并且开始输出国外。

  如今的大明,对外贸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