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3章 霸业之基_骑砍三国之御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去。

  这一日,一大群骡队鱼贯地进入临淄,这是阎象之前答应过同盟的辎重支援。

  当徐方点收入库之后,所有天军的将官都清楚了。

  大军再次启程的日子已不远了。

  即便早就知道此时,但是对于主动放弃临淄这样的大城,甚至有些无缘无故,依旧还是让众人颇为不舍。

  他们不理解,也不情愿,但是王政决议以下,哪怕只是以一个战略转移的理由随意搪塞。

  众人也只能领命。

  他们并不知道,在后世人的眼里,临淄这座五都被认为是王政崛起中的一个标志性的城市。

  占据它之前,王政只是青州军的一个什长,天军攻陷的也只是两座县城。

  军中别说记录的文吏,连识字者都没有。

  这导致后世的史官们,根本无法确定王政那时有多少人马,多少装备,实力又到了哪一个程度。

  他们在讨论王政最初起事的成功最大原因,归功在了张角余威。

  而其后攻陷赵县、广饶,也只能归在了指挥有方,设计陷伏上。

  包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野外大规模作战

  其正面击溃大汉的官方骑兵,史官们也找出了无数的理由。

  如董临那边事先安排了内应,在接战时突然背刺。

  又如给军马下药,让其虚弱无力,导致骑兵战力大减。

  等等等等

  几乎没一个人觉得紫荆山一战,王政的胜利,是靠其军队的硬实力所赢下的!

  从占据临淄后的那一刻起,王政实力发展的每一步,痕迹开始变的清晰

  变的有迹可循。

  在其东进前,史官们做出了总结。

  天诛营,号称未来中华军事史上不可思议的强军。

  此时数量已过两千。

  后人们想破脑袋也无法解释,此时的王政是怎么供养这般数量的王牌之师。

  天罡军,王政军事集团的主力,数量也接近万。

  又一个藏在历史迷雾中的军队。

  还有第一个投效王政的黄巾渠帅张饶和另外的天雄营、天辅军等。

  可战之兵,总数已过两万六千人。

  在史官们眼中。

  汉末诸侯争霸的初期,这已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更为可怕的是,同期的其他诸侯,完全不知道王政的实力已膨胀到了这个地步。

  他们或许知道数字,但却大多以普通农民起义军去推测其麾下的战斗力。

  而放弃临淄,选择东进

  更被无数后人赞颂追捧,认为是奠定其霸业之基的第一步!

  后人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座付出极大牺牲才占领的巍峨大城,王政是如何狠下心肠抛弃的。

  而即便没有史书记载,但从逻辑情理上将,这样的决定也必然是要受到其手下亲信、大将们的集体反对。

  结果,他却是力排众议,乾坤独断!

  在实际决策中,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词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

  最后历史也证明了,王政的决定才是正确的。

  真理,恰恰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这等心性,眼光

  令后人赞叹敬服。

  此子不取天下,何人可取?

  史官们不知道王政是如何说服他的手下,但是正是这一步让王政跳出了青州,也躲开了北方群雄争霸互相消耗的局面。

  当然,当世人都不清楚的事情,拿着不完整史料去推敲的后人们更无法得知

  王政完全不需要说服天军任何人。

  不论是于禁、徐方、还是谁谁谁。

  这支军队,由始至终,只有一个声音!

  历史就是这样。

  有巧合,有怪谈,有神秘的力量干涉。

  很多时候,所谓的历史真相其实荒谬无论,无稽可笑。

  单凭着史书上的只言片语,再用所谓的逻辑、情理去推敲,有时候得到的答案,只是似是而非。

  更有可能与原貌南辕北辙。

  (后世论本书只会出现寥寥几次,这章主要是马上要离开临淄了,要是开展对话商议什么的,章节更多。。所以用这个方式解释下)

  (引来一群书友的怒喷。。。今天下午的寒意,愈发凛冽了。。)

  (怕了怕了,不敢了不敢了,以后这种郑重的写)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