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35章 术之贤良 我之仇雠_骑砍三国之御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百八十年的时间内,北方政权大规模对南方用兵共十九次,其中针对寿春方向的用兵竟达十二次,比例高占七成!

  这是因为南方政权的防御体系依托江淮水系,北方若要南下基本就是四条路线:

  一、从徐州的彭城至下邳再至广陵,最后从江南京口(镇江)登陆,这是泗水入淮水,再经中渎水(古邗沟)渡过长江。

  二、从豫州的沛国进入寿春,再至合肥,这是从北方中心河洛地区沿鸿沟至颖水、淮水,再由淝水入长江,登陆采石矶。

  三、从汝南过汝水河道至上蔡,随后从陆路进发。

  四、由南阳郡顺淯水南下在襄阳入汉水,再通过汉水入长江。

  这四条路线中,第一条渡江的地点距离南方历代的政权中心建康(即南京,此时叫秣陵,属丹阳郡)最近,但要面临南方的重兵布防,且关键点是这条路线必经广陵,而广陵段的江面宽广,常有风涛,渡江难度大,更易被防守方的水军堵截。

  而第三条路线只能抵达江夏,第四条则距离建康太远,因而此两路常走偏师。

  相较之下,途经寿春的第二条线路的优势最大,自然便是首选了。

  首先,这条线路的出发点彭城便是在中原腹地,方便集结兵马粮草,同时登陆后的地点建康距离也不远不近,更重要的是此路居于各路线的中道,适宜多路并进的策应作战。

  而最最重要的是

  一旦占据寿春,凭此据点可以同时掌控涡、颖、淮、淝四大水道,尤其是两淮,所谓守江必守淮,那么攻江同样也必先取淮,所以寿春几乎便是南北争锋中真正意义上的“枢纽之城,必取之地”,甚至没有之一!

  对于北方政权寿春的战略意义如此重要,对于南方政权而言,无论是作为防守还是反攻北上,其实也同样如此。

  南方政权若要防御北方,几乎历朝历代都会把广陵、寿春、江夏这三处据点重兵屯防,形成一个互为犄角的等腰三角形,寿春则是三角形的最高角,北方政权不管从东西两线出发,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包围或是攻克寿春,就有可能遭受南方政权从寿春发起的反击,袭击,截断大军的后路。

  南方政权若是北伐,则会选择北方南侵一、二的反向路线。

  选择第一条的目的是拿下彭城后,继续北上,夺取北方势力防御较弱的山东地区。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作为天朝历史上不世出的布衣天子,唯一由南伐北成功大一统的开国君主,选择的北伐战略便是“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若是选择第二条寿春线的反向版本,那就是冲着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