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07章 拓展新项目_重生之实业大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着给下一个人用。

  至于输液器,当时也很少用一次性的。一个大玻璃瓶,加上那种黄色的乳胶软管,套上针头就构成了当时的输液设备,无论玻璃瓶还是乳胶软管,都是可以回收使用的。

  物质因素决定了那个时代的医疗条件就是如此,而这些可回收使用的输液设备,也经常因为消毒不到位,造成医疗隐患。

  在当时因为注射而造成针眼创口感染,是很常见的事情。严重的需要进手术室清创引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次性注射器也输液器开始逐渐的普及,诸如玻璃注射器、乳胶输液管逐渐被淘汰,输液用的大玻璃瓶也变成了密封性的塑料盐水袋,“挂吊瓶”这个词汇,永远成了过去式。

  而一次性输液器的普及,也与中国的医疗改革脱不开干系。

  1997年恰好是中国医改很重要的一年,中央做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了在坚持市场化基础上,改革卫生管理体制的路线。国家药监局也正式成立。

  随后的1998年,全国城镇职工医保改革正式开始,2000年地方医院实行“完全市场化”医院改革,童年试点药品招标采购制度,2001年开始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行为,使得中国逐渐的建立起目前这种医疗体系。

  将公立医院推向市场化,也就意味着公立医院为了吃饭,必须要掺杂盈利性质,这在推高了医疗价格的同时,也刺激了医院在硬件方面的投入,倒逼医疗水平的提升。

  医院越建越大,设备越来越先进,各种设施也越来越完善。2000年的时候,地市级的医院都不一定有核磁共振,然而到了2020年,一些乡镇医院都配备了核磁共振设备。

  核磁共振只是一个缩影,其他医疗设备的升级换代,更是无处不在,1997年以后,整个医改的过程,也是医院扩张的过程,对于医疗设备生产商而言,是一场盛宴。

  而最先感受这场盛宴的,就是一次性输液器、一次性注射器、生理盐水袋、血袋这种最基础的医疗设备。

  这些小东西制造起来不难,应用还非得广泛,上到京城大医院,下到乡镇卫生所,全都用得上。

  而且价格也不算贵,几毛钱或者一块钱的小东西,一般的人都能承受的起。

  站在医院的角度上,使用一次性的医用耗材,更加卫生,也更加安全,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风险,反正都是患者买单,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患者,也不会因为医院给自己用了个一块钱的一次性输液器,而说医院滥用耗材吧!再说很多人也担心不卫生,不愿意使用可回收的输液器和注射器。

  因此在1997年医改后最初的几年里,像是一次性输液器、一次性注射器这种医疗设备耗材,迅速的被推广开来,一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