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百五十八章 小国耶泽尔察_近身兵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配。

  不过,霍维尔是有依仗的,而所仗正是耶泽尔察的民风,卡科日亚人一直以来都非常忌惮耶泽尔察人,卡科日亚政府对耶泽尔察这个国家也是提心吊胆。

  卡科日亚在内战爆发前,全国有限的军力过半部署在耶泽尔察边境,防范大批耶泽尔察难民偷渡入境,更是防范霍维尔轻举妄动。

  耶泽尔察虽然穷,军队还是很善战的,霍维尔觉得凭借自己的实力,怎么说卡科日亚也得认真考虑自己的提议。

  谁成想,阿米莉亚见到霍维尔的使者之后,直接把国书丢到了使者的脸上,还用标准的中文说了一句:“思想有多远就让他滚多远!”

  随后,阿米莉亚让人把使者连同礼物,全部弄上车,开到两国边境然后丢下。

  霍韦尔的使者不通中文,但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回去面见霍维尔之后,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最后竟然还一字不差复述了阿米莉亚的这句中文。

  霍维尔当然不懂中文,想要知道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马上遍搜全国,结果还真找到一个懂中文的人。

  稍微了解点历史就知道,阿尔巴尼亚在历史上曾经跟华夏有着极其友好的关系,这种友好关系的主要内容是,阿尔巴尼亚隔三差五就跑到华夏要这要那,从军事装备、厂房设备到农贸产品,只要是能搬得动的就全都要。

  啥人有啥命,这种不要脸的国际流氓,还真就碰上了傻透腔的国际活雷锋。

  那些年,华夏搞东搞西一通乱搞,搞到最后在国际上没几个朋友,好不容易有了阿尔巴尼亚这个朋友,就拼命巴结讨好稳固友谊。

  只要阿尔巴尼亚同志有需要,华夏百姓就算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也要给人家送过去。

  说起来,阿尔巴尼亚又穷又落后又偏僻,既没什么自然资源,战略位置也不重要,这种友谊纯属于无效社交。

  后来华夏也想明白了,为什么不把这些资源省下来,结交更有用的朋友呢,于是两国关系就迅速变冷。

  在华夏,四十岁以上的人对“阿尔巴尼亚”这五个字特别有亲切感,但四十岁以下的人对这个国家却茫然无知,就是这段特殊历史造成的。

  也正因为有这段特殊历史,耶泽尔察才有了学过中文的人,如实把这句话翻译给了霍维尔。

  然后就是霍维尔被气坏了,先是枪毙了这个诚实的翻译,然后决定武力报复卡科日亚。

  当然了,因为提亲被拒绝就发动战争,这在古代倒是常见现象,在如今的国际政治中实属荒唐,所以霍维尔不能用这个借口。

  任何两个比邻而居的国家,多多少少都有点边界争端,在有些地方,如同华夏和e国那样有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历史欠债,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可能只是几百平方米的事儿。

  尤其是在很多地区,两国居民一衣带水,多年来已经习惯了资源共享,根本就没什么领土主权意识。国界还是后来才出现的概念,有的时候,一条界线从一个村子正当中穿过,从此村子两边的人就成了两个国家的人。

  加之国界曾经经历过诸多变动,国家也不断的改朝换代,所以对真正生活在边境地区的人来说,“国界”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只要生活在内地,远离真正国境线的人,才会觉得这条线多么的神圣不可侵犯。

  卡科日亚和耶泽尔察就存在这种情况。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