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二十七章:薛伯陵心中的刺(求月票)_抗日之铁血兵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便挥之不去地晃动在他的眼前,兰封战场以及土肥原贤二和他的第十四师团成了薛岳心中一根永远拔不掉的刺。

  说起这事儿还得从四月份的台儿庄大捷说起,当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和数十万杂牌军英勇的牺牲和战斗让老蒋从一连串失败的懊丧中昂起了头颅。台儿庄大捷之后,老蒋突然头脑发热,决计一鼓作气在山东战场多打几个类似台儿庄那样的大捷。

  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50个师60万精锐部队奉命云集徐州,这几乎是国民政府几乎全部的精锐步兵,大有与日军决一雌雄的气概。

  而事实上。国民政府的顽强抵抗也让日本大本营损兵折将,在世人面前丢尽了脸面,受此影响,日本政府也在世界各国面前丢了分。因此在台儿庄惨败之后日军决定一雪前耻。兴师动众发动徐州会战。为一雪台儿庄之耻,日军一下子集结了13个半师团约30万人,配备各种精良的重武器,采用南北夹击的战术,兵分五路对徐州实施包围,企图一举歼灭国民政府的主力。彻底摧毁中国以及老蒋本人的抗日意志。

  事实上老蒋此举正是如了日本人的意,他们一直都在寻找这样一个机会,要和中国政府进行战略决战,也好从这场无休止的战争中抽身。

  好在老蒋也只是一时头脑发热,事后挨了几次打之后突然想起了蒋百里曾经和他讲过的一段关于中国土防御的话:“中国国防力量薄弱,军队的武器和兵员素质不如日本,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我们要力图避免在无险可依的北方平原上与敌决战,想方设法迫使日军主力改变进攻路线,将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吸引到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消解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

  “日本兵力虽强,但它有致命的弱势:日本人口少,兵员不足。国土小,资源奇缺。国力弱,不利于长期作战。而中国人口众多,兵员充足。领土广大,资源丰富。基于此,日本对中国的战争,只能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我们则应反其道而行之,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以空间换时间,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的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当老蒋意识到自己将60万大军置于无险可依的平原地带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决战,无异于送肉上砧、引火自残,他急出了一身冷汗,便火速突围,将徐州这座空城扔给了日军。

  然而就在徐州突围的紧要关头,身为第一战区前敌总司令的薛岳异常惊喜地发现,在合围徐州的五路日军中,土肥原第十四师团两万余人竟脱离主力,渡过黄河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