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三十九章:战冀南(求订阅!)_抗日之铁血兵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说日军这次足足派了将近两千人前来围剿这批从山东或者是河南逃过来的八路军,所以冀南行政公署也派了两个步兵营过来帮忙,并且知会了115师陈光。

  接到冀南行政公署发来的电报后,陈大师长顿时有些哭笑不得,那个杀神还需要你们帮忙吗?就你们冀南行政公署的那些叫花子部队还不够人家一个步兵营收拾呢。

  不过陈大师长也知道冀南行政公署毕竟只是一个地方性的行政组织,对于军事指挥并不是作最擅长的,他们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拉出两个步兵营前来帮忙已经很不错了,所以陈大师长也不好拒绝冀南行政公署的好意,只得将这个消息发给马铮,让马铮自己处理。

  马铮的反应第一是感动,第二才是哭笑不得。感动是很感激冀南行政公署能在大军压境的时候还记得他们这支友军,同时在他们比较“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尽管这只刚刚伸出来的援助之手所起到的作用确实是有限,但是这份心意确实让人感动,因为大家都有一个相同的身份——八路军。

  马铮也没有拒绝冀南行政公署的这份心意,因为马铮对于时任冀南行政公署主人的杨秀峰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这是一个真正的斗士。此人出生在直隶省迁安县杨团堡村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四知堂。父亲杨叙伦,是清末举人,后毕业于北京高等实业学堂。

  杨秀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有理想有魄力的热血青年。杨秀峰先在天津市河北法商学院任教授,自1935年起,又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等校兼课。他在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以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从事革命活动。他把课堂作为阵地,向青年学生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宣传中国的抗日救国主张,指出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秀峰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毅然放弃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的优越生活,投笔从戎,深入太行,建立抗日武装,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1938年8月,冀南行政公署成立。为便于进行工作,杨秀峰担任了冀南行署主任。

  其实马铮之所以能记得这位老革命家,很大程度上是受后世邓公的影响,邓公在1939年夏天赴延安的途中谈到杨秀峰的时候,曾这样评价他:“文官不要钱,武臣不怕死——杨兼而有之。”

  对于这么一位老革命家马铮还是很尊敬的,尽管这两个步兵营所能起到的作用确实很有限,但是马铮还是选择留下。

  此时的大名县已经是风雨激荡,整个大名县的日伪军也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气息,平时一个小队就敢随意出动的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