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1章 轮番抽脸_寻宝美利坚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开始显现差距了。而且这些方法虽然最大限度的增加了产量,却也同时导致了产品大小不一,难以形成统一规格的大宗产品。这时候这些瓷器的碗口,因为量产的缘故,工艺粗糙,都不是特别平整,薄厚不一,而这时候给这样的白瓷装上金边,就不光是为了追求美观,体现使用者的身份了,而更多的是为了掩饰芒口的瑕疵。这样量产的定器,已经不能在被定性为精品了,而现在国内存世的大多数金装定器,都是这样的类型。”

  杨教授说道这里算是把金装定器的早期精品和后期的量产品的区别给说出来了。

  “简单来说,宋早期的金装定器的口沿会非常平整,而且当时装上金边,是为了展现美观,提升主人的身份地位,是当时一种时尚的体现。而宋中期的金装定器,因为批量生产的缘故,口沿就不是特别平整,而这个时候在口沿上镶上金边,就不仅仅是为了展现美观,更多的是为了掩饰口沿上的瑕疵,缺陷。”

  一直没开口说话的侯老师,这时候总结着说道,虽然一口糯糯的宝岛腔调,但是却很有说服力。

  “宋早期的金装定器,因为其精益求精的工艺,单件纯手工的做工,所以现在存世的每一件都是孤品,现在是极为稀有的。”

  说到这里,另外一边的古力再也忍不住了,玛德,这俩老头这样卖弄学识,合适么?

  “那您又是凭什么来判断,早期的金装定器的碗口就会比后来批量生产的平整的多呢?”

  古力的心里不爽到了极点,尤其是这金装定器的知识,就算他师傅也没教过他这些。

  杨老头之前讲那碗的竖纹的时候,就已经让他感觉自己被打脸了,现在又跳出一个老头子来给这碗定性,他感觉这是轮番来打自己的脸。

  所以这古力这时候已经顾不上面子了,忍不住亲自赤膊上阵了。

  “清末民初那段时间,国内的金装定器基本都绝传了,就算有存世的,也是早年被英国人抢走的。直到1920年在浙江临安,京城大学的考古专家,先后发掘了公元895年的钱宽墓和公元901年的水邱氏墓出土数件金装定器,那正是靠着这些金装定器,才证明那时定窑还没有发明垫圈式组合匣钵覆烧工艺,同时也再次证明最早期的‘金装定器’,不是为了掩饰芒口的瑕疵,而是一种深加工的高档装饰及文化现象。这才让专家们意识到原来早期的定器口沿要比后期批量生产的定器的口沿,要平整的多。也正是靠这才将早起的金装定器,和后期大批量加工生产的金装定器区分了开来。”

  杨教授白了那古力一眼,而这么一番解释,更是让那古力,在众人面前更加的丢脸,亏你还是什么藏宝斋的鉴定专家呢,连这点考古历史都不知道?

  我看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