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65章 武氏末日_从李元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了解还不够多,所以地形是否准确就不清楚了。

  李彦取出一根碳棍,在地图上轻轻描了几笔,小王子看懂了:“这是吐蕃军可能的行军路线?”

  李彦点头:“不错,除非钦陵直接率军去进攻大食,否则他没别的路可以走了。”

  大唐、天竺和大食,都对吐蕃文化有着影响,历史上的吐蕃强盛时,还曾翻过喜马拉雅山脉,去进攻天竺,却因为那里气温燥热,在高原上生活久了的吐蕃人受不了,就退了回来。

  至于吐蕃和大食,也发生过三次大战,那时大唐安史之乱爆发,大食觉得有利可图,谋划攻占大唐,结果因为当时挡在两国中央的是吐蕃,吐蕃与大食开战,争雄中亚,三战三胜,逼得大食直接断了东进的念头。

  而那个时期的吐蕃军战斗力,其实已经远不如钦陵领兵时期了,即便如此还是打得天竺和大食找不到北,可以说东亚这边就没有弱国,优秀的匹配机制从来都是强者互掐。

  现在的钦陵没办法去天竺,也不可能去大食,那北上的路线就已确定。

  李彦道:“不仅是路线,那里的地形军中斥候早有考察,连行军速度都可推测。”

  “行军也是一门大学问,二十万人的统一行动是非常考验统帅能力的,《孙子兵法》有言,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按照那时的看法,走上百里去争利,三军的将领都可能被敌俘虏,走五十里去争利,上将军会受挫折,走三十里去争利,才能有三分之二的兵力可以赶到。”

  “每日三十里最合适,所以三十里又称为一舍,又有退避三舍之说,当然时代变迁,不可一概而论,以吐蕃此次,若要保证战斗力完整,每日行军应该在二十里到三十里之间。”

  “吐蕃出征的兵力,了然于胸。”

  “携带的粮草辎重,精确到车。”

  “行军路线和速度,足以预判。”

  “而我唐军的悍勇程度,本来就比吐蕃士兵强,此战又由薛将军、裴尚书、王将军各为行军总管,统帅十五万唐军以逸待劳……”

  “哪怕最坏的结果,吐蕃军困兽犹斗,哀兵必胜,唐军付出严重伤亡,以惨胜的结局施以全歼,吐蕃也必然亡国,如此可保边境数十年安稳,那是绝对值得的。”

  小王子钦佩不已:“灭强国之战,能有这般稳妥,师父真是高瞻远瞩。”

  李彦目光依旧落在地图上,眼神里蕴含着一股说不出的情绪:“这也是我大唐国力强盛,才能如此施为,有正面负责剿灭敌军的唐军,又有后方堵截退路的内卫,如此我也可以放心了。”

  小王子觉得这语气有些奇怪,刚要询问,就见安神感走了过来,脸上带着揶揄之色:“六郎,武氏子忍不住了。”

  李彦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