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3章:推广的阻碍_一枪刺回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这样的状况是不允许发生的。因为臣子只能匍匐着建议,再俯首帖耳地领命去落实。

  这里面,皇帝倒是未必事必亲躬地去处置臣子的建议。他只需要把重臣安放在相互抵牾的位置上,再调动大臣们争宠而争斗的状态,就可以令皇帝本人高枕无忧了。甚至,皇帝还可以充当和事佬的良好形象,促使诸位臣子更加欲罢不能地亲近皇帝。

  对于臣子的约束,历代皇帝都是乐此不疲地进行研究:如何既要让马儿跑,又可以使得马儿少吃草。

  崔希逸担心自己要是提出良策,而可能被同僚相争,甚至反对。虽说这本是正常的状态,可都这样无尽相争,只会造成好政策落实的迟缓。这对于朝政,对于期待政策落实的百姓们而言,无疑是令人焦虑不安的事。

  以现在的棉花种植推广来说,崔希逸也是报知了朝廷。上下一致认为是好事,可要落实时,彼此又是掣肘、推诿。

  这是因为,比如某官员是负责米麦、豆类征收的。现在要求他的治下改种棉花,而其它粮食的征收,却未见减少多少。这样的状况,该名官员怎么可能,会拥护棉花的大面积推广呢?他必然要主动找出,种植棉花的诸多弊端,以阻止自己治下的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

  另外,比如西瓜的种植。官贵们只觉得这样的甘美水果,只能由上等人享用。种植面积也就不可能推广得更大。

  依次类推,但凡有事务要进行改良,或者试验,必会首先遭到无知官僚,以种种理由,甚至莫名奇妙的理由拒绝。

  想到这里,崔希逸再苦笑着摇摇头,无奈地说道:“仍以棉花的种植来论。棉花是抗旱的农作物,对于水的需求,相对其它作物而言不算大。”

  他说得虽然隐晦,但是宋通已经听得明白。皇亲贵戚、乃至各级官僚们,除了维护与皇帝的关系以外,就是绞尽脑汁地为自己捞取财贿。

  举例来说:大宦官高力士,在长安的郊外拥有数座水硙。

  水硙,就是在水流丰沛的河渠边,立上水车,传动木杵以舂捣粮食脱壳。

  水位的主人,在有人带着粮食来脱壳的时候,收取大约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最高可达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粮食,作为使用水硙的代价。

  这些被河水、渠水推动着运转不停的水硙,日夜不停地为高力士赚取丰厚的钱财。

  农田里的小麦、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去灌溉,水硙的价值也就更大。现在要是该种了棉花,既不需要大量的水,也不需要用水硙脱壳。那么,高力士去到哪里捞外快呢?

  还别说他转去寻找别的路径,就是眼前的巨大利益,也不可能令他把水硙舍弃。

  因此,以种植棉花来看,高力士肯定是要反对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而且,他又是皇帝李隆基身边不可或缺的人。他或轻或重地对皇帝说几句话,那就是其他重臣费劲口舌,也是换不来的作用。

  这样想着,宋通也是暗暗摇头。

  沉默半晌,崔希逸觉得身上发凉。他裹了裹身上的绵袍,再看向宋通。

  见他此时的苦恼状态,崔希逸暗呼口气后,不禁问道:“六郎对此也是为难了么?”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