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24章 又骗了一次_巨星来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意外,一个孤立的高峰。

  这首长诗所表现的内容与表达的方式在中国诗歌史上几乎空前绝后,从诗经到新诗都难以找得到与它相像的作品。

  它孤零零地屹立在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上,前后都不见同类。

  人们无法了解张若虚更多的人生故事,只能更多地去解读他留下的伟大诗歌。

  这首诗虽然字字珠玑,但全诗的精华都蕴含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里。

  因为正是这两句使得奔腾的唐诗大河有了另一个方向,使得一首诗超越了诗,而抵达另一个更高的高度——哲学的高度。

  这在群星璀璨的唐诗星空绝无仅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它成为前后都没有同伴的孤独的高峰。

  而它同时又是诗,是诗的哲学,是哲学之诗。

  起始四句就把全诗春、江、花、月、夜五个主要意象中的四个一并推出,顿时就营造了一幅大江东去,明月孤悬,春潮澎湃,夜野无垠的辽阔、深邃的画面,一下子就确定了全诗雄浑壮美的基调。

  但诗人的关注点却不在景色。他描写春、江、花、月、夜的壮美,是为了引出人在这样壮美的自然面前不禁产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

  这是个宏大而古老的疑问,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

  至于诗的后半部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有些迷惘和无奈了,因而也是伤感的。

  这迷惘、无奈和伤感正是大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引发的,正是前面那一无解的哲学问题给人来带来的困扰。

  面对春,江,花,月,夜如此美妙永恒的大自然,个体渺小、生命短暂的人总会产生失落伤感,甚至绝望的心情。

  《春江花月夜》为唐诗开创了一个另类的题材和情感风貌,它那元气淋漓的意象和多愁善感的激情,就像是青春的初唐,在夜深人静时,和万物生长的大自然谈了一场恋爱。

  虽然这场恋爱的结果,使得初唐释放了青春的荷尔蒙,但也使它那华丽的青春初尝了感伤的滋味。

  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探讨的又是短暂与永恒的哲学命题,因而在它那华丽的青春外壳里,注定会隐藏着终极的感伤。虽然,这感伤不是关于朝气蓬勃的初唐时代的,而是关于人类、人生那超越时空、亘古未变的命运的。这也正是张若虚这个另类诗人的独特价值。

  张若虚似乎对同时代的诗人都在关注什么,写些什么浑然不觉,他单枪匹马地与唐朝诗人的大部队背道而驰,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无影无形的时间,投向了遥不可及的星空。他从前人从未有过的角度探讨宇宙的存在,又以永恒的宇宙为参照,来反观人类的命运。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