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一十三掌 墨菲的奥斯卡理念_好莱坞之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路线,也是最为擅长的风格。

  他不可能放着自己擅长的东西不要,而跑去弄那些奥斯卡工业流水线下来的作品。

  奥斯卡最佳导演和奥斯卡最佳导演也是有区别的,一些别有用心故意套用奥斯卡模式,拍摄制作影片从而获奖的导演,无疑影响力和能为自己提升的段位都很有限。

  由于不是在这个国度成长,墨菲对于奥斯卡模式提倡的东西认可度并不高,原本也没怎么研究过这个类型的影片,反而对于少数凭借浓重黑色风格影片获得提名或者拿奖的影片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坦白地讲,相比于奥斯卡工业流水线下来的作品,这些黑色影片更容易成为传世经典。

  这不是墨菲自己的观点,而是后来公认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不仅仅是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完全进入了流水线生产模式,角逐奥斯卡的影片同样如此。

  到了最近这两年,北美电影市场每到十月份之后,去看看上映的形形色色的电影的话,从中更多看到的是趋同,而非差异,一种新的类型片诞生了,可以称之为“奥斯卡参赛片”。

  早几年,北美的感恩节到圣诞档是个挺美好的名词,能让喜欢独立电影的影迷与专业媒体打起精神,摩拳擦掌的期待一些不一样的电影,在初秋密集的影展过后,那些从威尼斯电影节再经过多伦多电影节最后回到纽约电影节的独立制作,让好莱坞短暂的放下暑期档的商业视觉大片,调整到另一个频道上,让人看到好莱坞电影的另一种生态。

  然而在奥斯卡奖项所能带来的荣耀和利益的巨大驱动下,从深秋到来年开春的漫长放映周期演变成“评奖档”——和暑期档不分伯仲的一大档期,甚至覆盖了北美传统的感恩节档和圣诞档。

  一种新的堪称八股文式的电影格式也随之产生,这些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奥斯卡老年白人评委们的胃口和喜好制作,题材和主角总会受点争议,看似出格的姿态最终会回到大众都能接受的框架里,维护主流的价值观,给演员足够的发挥空间,强调有品质的表演,演员的表演方式不出意外一定是用方法派训练的。

  还有,要演正剧,不许笑。

  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传记电影,传记片的盛行是好莱坞片商们出自非常现实的“安全”考虑,因为大部分评委想看熟悉的脸扮演熟悉的角色。

  这些奥斯卡参赛片,除了少部分带有浓重的个人风格外,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它们与暑期档的视觉大片没有根本性的区别,都是专门照顾一部分人胃口的工业流水线产品,都平淡的如同白开水一样。

  如同墨菲说的那样,在大部分奥斯卡评奖上,都是先选对的,然后才考虑其他。

  这样直接导致参赛影片必须平稳,而平稳往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