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百六十二章 一等云麾将军_红楼之挽天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笑,说道:“那就还好,我还想着别耽误了过年呢。”

  探春笑了笑,道:“珩哥哥带着京营一万多大军剿寇,剿平那些贼寇,自是如探囊取物,再说一时牵绊住手脚,怎么也不至于耽误过年,纵然将校为王事忙得年都顾不上,总要考虑下面的兵卒才是的,否则人心思归,肯定是要影响士气的。”

  凤姐丹凤眼看了一眼探春,清笑道:“瞧瞧,又是士气,又是人心思归的,三妹妹自从跟着珩兄弟写什么文书之后,对这军营里的事儿,倒是越来越有见地了。”

  众人闻言,都是轻笑了起来。

  却把探春弄得多少有些不好意思,道:“我也是看得多了,才知道一些。”

  见众人三两句话,又是将话题转到贾珩身上,王夫人脸色笑意凝滞了下,只觉吃了苍蝇一样。

  又是那位珩大爷!

  他怎么就不战死在外面!

  还有三丫头,养了她十几年,还抵不住跟人家几天!

  ……

  ……

  大明宫,偏殿,书房之中,冬日午后的柔和阳光落在条案之上。

  崇平帝手中拿着奏疏,正在执笔批阅着。

  “戴权,贾子钰的奏疏过来了吗?”崇平帝忽地停了笔,抬起头,问着一旁的戴权。

  戴权笑道:“陛下,昨个儿贾子钰才递来的奏疏,说是这两天要班师还京呢。”

  自贾珩离京之后,连战连捷,奏疏不停。

  这奏疏因为并未经通政司呈递,而是由锦衣府的人呈送,直达御前。

  怎么说呢?

  几乎两三天一封,都快成日记了,不仅是捷报,还有一些感慨以及随笔,倒是有些像思想动态的汇报。

  比如对三辅百姓民生困顿、贼寇屡禁不绝的看法,忧国忧民与真知灼见,共同洋溢于字里行间。

  如果没有成绩和喜讯,这种频度的奏疏,就有些让人心烦,但配合着不停传来的捷报,以及昨个儿急递而来的少华山贼寇主力全部覆灭,再加上贾珩对民生、治安、兵务的政论思考。

  这奏疏就显得情真意切、字字珠玑,将一个拳拳之心而又不乏智谋才略的能臣、直臣,跃然形于纸上。

  甚至,崇平帝还产生了一些,嗯,类似后世女人等“情书”的期待。

  最近不久,贾珩更是提出“整顿盐务、刷新吏治、裁汰旧军”的必要性和关联性,从轻重缓急上,提出三者应该同时推进,并行不悖。

  嗯,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这一论断,不仅佐证了崇平帝的决策,也给予了其施政信心。

  这本就是崇平帝在心底隐隐成型——明年的新政策略。

  崇平帝点了点头,温声道:“朕都快忙忘了,他说可班师一部回京,另外还留下一部军卒,帮助华阴受雪灾之民,建造房屋,以避风雪。”

  戴权轻声道:“贾子钰好像说,这是军民互助,以为鱼水之情。”

  心头暗道,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