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四章:本王很不满意_大唐第一闲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阶梯降价的方式在清仓的同时,保证利益最大化。

  “时刻关注粮价,再降价的时候通知本王!”李元景想了下,有些摸不准。

  粮食还是太贵了,斗米三百六十钱,十斗是一石,即一百二十斤,需要三千六百钱才能买一石。

  但唐初又是个奇葩的时代,按照常识应该是一千钱是一贯,但实际上七百钱就能算作是一贯了。

  粮商卖粮只算钱,而不算贯,本来三贯六百钱就能买下一石粮食的,但现在可能需要五贯一百多钱才能买到一贯粮食。

  就算拿出一万贯,最多也就只能买不到两千石粮食。

  “殿下,我们到了!”车外的马夫控制好马匹提醒道。

  李元景紧了紧身上的衣服,这鬼天气,他是真的不想走出马车。

  站在马车上,望着一望无际的白色大地,隐约能够看到漏出头的木桩,这就是地界。

  郑、王两家的地被夹在了正中间,将李元景的一块地分割成为了两块互不相连的地块。

  “殿下,我爹爹先前问了下,两家无意卖地!”长孙涣露着红彤彤的小脸说道。

  “换做是本王也不卖!”李元景笑了笑。

  两块地均是邻水,去年若不是发生了蝗灾,就算是旱灾他们的产量也能保证,河水虽然少了,但还没有彻底干涸,这就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上田的地位。

  丰年因为水足,产量比人家高,在以耕种为主的时代,地便代表了权势。

  特别是这种成片的上田,整个大唐虽然是均田制,但大多数的地都被分散的七零八散,甚至有的被分为七八个不同的地方。

  而地价的另一个标准,就是看有没有连成片,连成片的价格自然要比其他的散地高出不少。

  “去王家!”李元景挥了挥手,直接钻进了车内。

  王家的主事人乃是当朝侍中王珪,今年刚刚接替高士廉,不过却是代理的。

  天下王氏出太原,就是后来李世民对王氏的肯定。

  天下王氏的先祖是周灵王的太子晋,本性姬,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

  每一个姓氏的历史都很悠久,但不能凭借时间长短来判定是不是世家,而是要看出了多少人才,人才意味着权势,意味着地位。

  除了系姓始祖太子晋以外,接下来王家出现名气最大的人才便到了其十八世孙,秦朝大将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

  再往后,做过太守等封疆大吏的王世子孙多的数不过来,而到了唐朝,则成为了代理侍中王珪,虽然是代理,但也算是拜了相。

  而李家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蒿,大概两百多年的历史。

  不说跟一千六百年历史的王家相比,任何一个世家他们都比不起,如果不是当朝皇族的光环加成,李家想跨入世家行列,还差的远着呢。

  “殿下,我爹说让我提醒你别去郑、王两家搞事情……”十一岁的长孙涣缩着身体小声嘀咕着,实在是说出这话太冒风险了,搞不好要被赵王揍一顿解气的。

  “说理由!”李元景笑了笑,不去两家搞事情?那这地怎么算?

  就让他们两家夹在自己中间?

  之前他们派人来刺探军情的事情自己都还没找他们算账呢,除非他们把中间的这块地让出来,不然的话,就算是撒泼打滚也要搞他们,实在是不搞不舒服斯基!

  “具体的我也不知道,我爹只说现在的结果大家都很满意!”长孙涣摇了摇头。

  李元景会意,郑家的因果在郑善果身上,程知节提醒自己郑家是用粮食保住了郑善果的岐州刺史。

  现在长孙无忌又这么说,结果已经很明显了,郑家给的粮食根本不够朝廷赈灾,王家显然也给了。

  现在再想一下王珪出任代理侍中的时间,虽然高士廉是因为蝗灾的缘故而被罢相的,但一心想要削弱世家的李世民,绝对不会轻易的把侍中这个位置给王家。

  你们PY够了让本王左右为难?

  李元景轻哼一声:“本王很不满意!”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