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956章 九七四 做得很好_崇祯七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董策道:“国朝数百年,素来都是皇权不下县,朝廷法令,到县这一层,便算是到了头儿了。县下面还有官府么?没了!基本上都是靠着乡间的士绅、宗族、乡老在维持,没有官府在直接管着。这样有好处么?有!朝廷要少养许多官员胥吏,可以少发许多俸禄,节省国库开支。但是弊端呢?要我说,这弊端也是极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因着县下面没有官府的机构,导致咱们大明朝的动员能力,都是极大的下降!”

  “动员能力?”大伙儿听了这个词,都有些发懵,搞不懂什么意思。

  “本官知道,这个词儿你们不明白,不过没关系,待会儿咱们再说。”

  董策接着道:“本官在这儿打个比方吧,朝廷政令到了县那一级,县里要再往下传,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该怎么传呢?无非是要靠着衙役胥吏们去下面传话,或者就是把士绅乡老给召集来,告诉他们,然后再通过他们告诉所有人,多麻烦?多慢?”

  “这还只是传达政令而已,若是要打仗,要征兵,要加征赋税,加征徭役,怎么办?还是只能这么办!”

  “这么办的话,想要把事儿做成,就得给那些乡老们施加压力,或者是派衙役下乡催逼,这都不是什么好法子,速度慢,效率低,而且效果还不好。往往折腾出不少事情来,结果最后却是没把正事儿给做成。”

  “本官再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你们原先也都种地,是不是会发现,许多当年挖掘的沟渠,灌渠,后来都慢慢淤塞了?”

  “是。没错儿。”

  大伙儿纷纷应是,这个他们是有切身体会的。

  “不但你们有这体会,本官也有。”董策道:“蓑衣渡旁边有一条沟渠,是洪武年间开凿的,听老人儿们说,后来淤塞了。后来万历年间,说要重新开凿,然后光定这个事儿就定了好几个月,大伙儿吵吵嚷嚷的,谁也不听谁的。最后把事儿定下来,再各家出银子,再召集大伙儿来干活儿,到最后把沟渠重新挖通,整个过程竟是用了三年多!后来那灌渠又淤塞了,现在还淤着,现在也没人管。”

  崇祯七年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