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2肃米_三国大教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仍显得杯水车薪。

  由此可见,仅从技术层面增加产量在目前看来只能起辅助作用,要想从根本上大幅增加粮产,最好的办法还是找到产量更大的作物。

  想到这些,栾奕一下子就想到了占城稻。

  所谓占城稻乃是产自于占城的一种稻谷,此谷特别耐旱,同时适应能力极强,无论旱地涝地都能成活,且无视盐碱。它的生长周期还很短,自播种至收获仅用五十多天,在亚热带气候下一年可收获两次,在江北温带气候中三年可保两熟。如果教区各地将它视为主要作物,粮产量必然得到一幅提到。

  在正常的历史轨迹中,占城稻在宋朝时才从越南引入神州大地,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开来。现在,所谓的越南还是大汉交州的一部分,占城就是交州边缘的一座小城,将占城稻引入内陆比宋时要容易的多。

  于是乎,占据交州后栾奕第一时间任命颇通农事的原青州临淄太守李肃为交州刺史,派人赶赴占城寻找生长周期短、耐寒能力强的高产稻谷,并以交州最为试点进行试种。

  如果此稻真如传说中那般优越,便在江南扬州、荆州推广,进而推广到大江以北,乃至整个教区。

  李肃走马上任之后,派出万名士卒在占城四周四下找寻,逢人便问,遇山便进,可谓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汉圣元十七年二月终于在一名当地老者口中得到了占城稻的讯息,并于距离占城不远的巴威山中找到了第一批稻种。

  将稻种带回交趾郡,李肃薛了块土地与当地资深老农联合耕种。首次耕种的效果并不理想,种下的三百株水稻虽然只有二十余颗存活,但却印证了该稻生长周期确实很短的特点。

  至于水稻枯死的原因,李肃觉得是耕种时节不对。遂选择七月中又下了一批种。这次果然不负他众望,九月初,三百株水稻全部存活,且各个颗粒饱满。

  他随即将种出来的稻米小心翼翼用纸张包好,装在布袋里令人连夜送去建业交到栾奕的手上。

  时值栾奕正准备北归,在书房里与孙尚香一起收拢书籍、奏批,看到满袋晶莹剔透的白米,栾奕乐得合不拢嘴。

  孙尚香不解,问栾奕“不就是一袋米吗?犯得着这么高兴?”

  栾奕则意味深长的回答,“这可不是一袋米那么简单,它是所有华夏儿女的未来。”言讫,他坐到书桌前,大笔一挥,一封转交李肃的书信跃然纸上。

  他先是夸赞了一番李肃的功绩,直言找到新水稻乃是功在千秋的大事。为了让世人在吃到新米的同时饮水思源,不忘记李肃所作的巨大贡献,他决定将这种新式的稻米定名为肃米。他问李肃同不同意。同时,他还让李肃尽快摸清肃米下种和收获的具体时间,并在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