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亭内论摄政_大唐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何如此?太公望虽年高德劭,最有功勋,可毕竟为异姓,最终摄君位的毕竟还是有亲血缘关系的周公。”

  这话的意思,高岳便是太公望,而普王可为周公。

  但高岳的能力和功绩足以比肩太公望,普王却哪里能与周公相比?所以韩愈的设计,就是普王为摄位,也即是以皇叔名义竖起君王的威仪,并把摄政的权力授予高岳,高岳在这个系统中,才是“师”和“辅”,也即是太公望的武和周公的文的结合体。

  “太师,某有一言,不知当说不当说?”此刻李吉甫起身,打断众人,正色请求。

  “弘宪但说无妨。”

  “太师位高权重,功勋冠绝天下,为摄政大臣某自不敢有任何异议。但只是不知道,这摄政和摄位有无年限?某也读过春秋诸学,知道周公摄政七年,而周厉王被逐,共伯和执王政足有十四年,故而似乎摄政的期限,在古籍中并无定规,如太师拨乱反正大功告成,却不愿归还政权,又当如何?”随后李吉甫直接说出个很大胆的质疑,“代行君事为摄,然行而不还,那便不是摄,而是篡了。”

  听到这话,在场众人心中无不佩服李吉甫的大胆,但又害怕个不停,唯恐高岳直接说“篡了便篡了,天下谁能奈我何”的话语。

  对此高岳大笑起来:“弘宪知我绝不篡,说此话是希望我为后来人立个善的榜样。不过弘宪和其他人都不用担心,就让退之来给这摄政确定个期限,这期限不是我个人的念头,而是圣贤所论及的。”

  “圣贤?”李吉甫等人都有些吃惊,因为整部春秋下来,也找不到摄政的定规在哪里,又是哪位圣贤说的呢!

  韩愈接过话头,公布说:

  “论语宪问中,孔子曾云,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冢宰,左传里也称其为大宰、太宰,可以出入王命,所谓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而今冢宰,舍太师而何人?而郑相公、韩相公、陆相公、杜相公,及诸位以下参政,便是古制中的‘卿士’、‘国士’,那么国士的作用是什么?左传里言及三处,国危时,立君时,还有国迁(迁都)时,君王都要征询国士的意见,得到国士的同意方可推行,不然便是一介独夫民贼。”

  “现在正是国危的时刻。”李吉甫一下子恍然。

  “所以普王殿下要摄位,某不才,便可摄政,诸位行省平章事、参政都是卿相,辅助于某,奉戴大行皇帝密诏,募集关东、江淮、岭南、河朔忠义,克定国难,以三年为期,若不到三年局势平息,某必当奉还政权,若超过三年,某也自当逊避,推举大贤继为摄政,匡扶皇唐到底。”

  “我等皆愿听从摄位、摄政之命。”此刻,亭内的所有人,都达成一致,“请择选吉日,恢复古礼,于汴梁举办‘国士会盟之制’,创新宰堂,行摄政之制。”

  “那对皇太子......”韦执谊还有些担心太子的神圣不可侵犯。

  高岳这是很冷酷地举起手来说:“昔日周厉王在位,专利、钳口,京畿国人起义,厉王奔彘,国人仍然要杀厉王的太子,足见君王无道,不能取信于民的话,连太子无罪都不得保,更何况而今太子有罪乎?我摄行君事,就是要讨伐太子和奸臣,此事必有始,也必有终!国士会盟后,便要组建‘皇唐密诏军’,大举西进,首要目标便是——荆南、鄂岳。”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