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7章 英雄相惜_明朝大丈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在袁枢考察平阳府的政令民情之时,平阳府来了一位客人:山西怠兵曹诏。中文

  听说曹诏来了,李景当即把在家的诸将召集起来,迎接曹诏。

  明朝末期,能让李景佩服看重的名将并不多。

  很多人都认为袁崇焕是位名将,但是在李景看来,袁崇焕远远够不上名将。

  真正的名将不光要考虑局部的战役,还要考虑国家的战略布局。

  从战略眼光来看,袁崇焕跟他的老师孙承宗和竞可立相比要差得远。

  在辽东,袁崇焕施行的也是他老师孙承宗的战略,筑高城,恃火炮,以抗强敌。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确实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但是考虑到国家层面,不是说你守住宁远,守住山海关就可以的,朱由检要的是平辽。

  朱由检对袁崇焕委以重任,谁知袁崇焕竟然忽悠朱由检,哪怕你说十年平辽或者是二十年都是可以的,国家积弱已久朱由检又不是看不到。

  袁崇焕为讨好朱由检上了五年平辽之策,这本身就不是一位名将应该具有的素质。

  与袁崇焕的地位相比,曹诏自是远远不及,从战略眼光来看,曹诏甚至还不如袁崇焕。

  但是从战术实施的情况来看,曹诏当得起战术大师。

  不要认为曹诏打过败仗,最后还死于李自成的埋伏,就认为曹诏只是一员猛将,打仗不动脑子。

  自古以来鲜有没有打过败仗的名将,即使是明朝第一名将徐达都曾败于元将王保保之手。

  名将不在于他打没打过败仗,而要看打了败仗以后他是如何自处。

  徐达能成为明朝第一名将,是因为即便是在败局己定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临危不乱,将陷于敌军围困的两路兵马救了出来,然后从容退出战场。

  曹诏从一名普通的小兵干起,一直到后来做了总兵,手里只有三千人。

  曹诏仅凭手里的三千人,跟后金数万大军对阵过,跟二十余万流寇对阵过,以如此微薄的兵力与数倍之强敌对阵,这本身就需要勇气。

  换了袁崇焕,恐怕根本就不敢出战,只会拒城而守。

  曹诏跟后金对阵打了败仗,但是他能带着部下逃出来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曹诏并没有因为在后金手里吃过败仗就不敢再跟后金作战了,百折不挠,正是名将应该具有的素质。

  后来曹诏死于李自成的包围,其实曹诏本来是有机会逃出来的,但是为了救部下,又杀了回去,最后被围力竭自刎。

  纵观曹诏一生,在后金手里吃过败仗,在流寇的手里吃过败仗仅有的一次,阵亡,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亲自指挥的兵力太少。如果曹诏手里有三万人,流寇早就被他灭的一干二净,哪怕跟后金对阵,也不会吃亏。

  曹诏不是不知道以他手里的兵马不应该轻敌冒进,但是他仍然义无反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