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七十一章 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教育_重生之三国风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师资力量也是不可小看的,可以说三位书院的老师囊括了在荆州的大家隐士,这些大家隐士也为三味书院带来了一往无前的声望。

  软件方面,三味书院的教育,我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后世大学城的管理模式,这些后世大学城的管理模式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无疑是超前的,学生在宽松而又严谨的学习氛围中,自然是水到渠成。

  不过益州不像荆州,其一,益州之地并没有向荆州那么多的大家隐士,其二,益州的教育水平比起荆州来,实在是有些低了,而且益州这个地方贫富差距很大,贫苦人家甚至只能靠政府的救济才能养活,其三,益州的交通比起荆州来实在是差得远了。

  这第三条也是我最感到头痛的,要致富先修路,益州这个地方既没有水路运输,公路运输也不是特别发达,这就直接导致了这里的百姓出行困难,而且益州多山,这些山也成了公路建设的最大的障碍。

  益州百姓想要来成都求学,必须走很多山路才能到达,这在无形之间形成了一道障碍,而且这道求学障碍并不是现在的科技和技术所能够解决的,每当看着益州孩子们渴望学子的眼神,我的心里总是有一股无奈。

  成都的学院是一定要办起来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么,其实在我心中已经有了几个学院教师的人选。

  其中我最看好的就是廖立,这个廖立是武陵郡临沅人,在我兼任荆州牧的时候,征召他为从事,在他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因为政绩被我提拔为长沙太守。这个廖立才学甚高,当时孙权派人与诸葛亮建立友好同盟关系,孙权问诸葛亮蜀中人士中有谁能和他相提并论,共同治理政事的。

  孔明毫不犹豫的说道:“庞统,廖立都是可以益蜀之地的优秀人才,是能够辅佐郡主建功立业的人。”在孔明心里,廖立是可以和凤雏相提并论的人物,虽然我对廖立的才能也是看在眼里,不过廖立这个人心高气傲,一直以来认为自己的才学不在孔明之下,这在正史中也为他被流放到汶山郡埋下了伏笔。

  另外一个人选是李严,他是南阳人,年轻的时候担任过郡中的低级官吏,速以才干著称,荆州刘表让他担任县令任职历练,曹操兵不血刃打下荆州后,李严奔入蜀地,刘璋任命他为成都县令,在蜀地百姓之中,李严向来有能干的名气。

  还有一个人是张裔,是成都本地人,在学术上的名气很大,专功《公羊春秋》,并博览《史记》,《汉书》,在刘璋开城投降的时候,正是张裔和简雍劝刘璋投降,我们才能兵不血刃的拿下成都。

  其他的人选还有费诗,向氏兄弟,杜微,周群,许慈,孟光等等,这些人和前面三个人比起来,在名气上就差的远了,我看着积案上这几个人的名字,陷入了沉思之中。

  学院的校长,在现在这个年代里,讲究的就是个名人效益,当然这个名人自然是要学术上有成就者任之,这几个人是目前为止符合我学院校长心目中的人选,但有些人的才干对于当个一校之长来说,实在是有些太屈才了,而符合的人选则名气不够,吸引不到生源,这两个矛盾的冲突也让我一时间难以抉择。

  现在的我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教育,这样才能让成都的百姓生活变得更好些,至少要和荆州百姓差不多,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取舍哪个对我来说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重生之三国风流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