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三章:(大章)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_儒家莽夫,半部论语治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能说不对吗?

  赵长青嘴角抽搐。

  他不知这是好是坏。

  一种话,两种解读。

  传出去,会不会让别人说自己是误人子弟?

  正当沉思之时,苏瞻张了张嘴,缓了半晌,说出去一句话,“老夫...老夫...应该是悟了吧?”

  “但是老夫不理解,将人撕成两半,和‘仁’有什么关系?”

  闻声。

  曹渊道:“仁其实也有两种解释,一种也是说给普通人听的,是仁爱友善的意思;

  另外一种,是说过道上人听的,是指我们儒家有将人一分为二的能力。”

  苏瞻咬了咬牙,继续问道:“那义呢?”

  曹渊撇了撇嘴,颇为不屑道:“亏你还自诩为大儒呢,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所谓义,泛指公正,正义,也指与朋友交要讲义气。”

  “此外,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指将人脑袋锤在胸腔里的武力。”

  苏瞻瞪大了双眼。

  他已经不知该说什么是好了。

  这特娘从哪儿学来的歪理?

  他看向赵长青,仿佛是在说,你这些年的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就这么教学生的?

  不怕后人戳你脊梁骨吗?

  赵长青像是读懂了他的眼神,连忙道:“曹渊啊,跟为师说说,你是从何处知晓,论语中的话,有两种解读的?”

  他这样问,原因有二。

  第一,明确告诉苏瞻,一句话两种解释,不是他教的。

  第二,搞清楚曹渊是个什么状况。

  他微微皱起眉头。

  心想。

  从何处知晓?

  这不都是您通过种种渠道告知学生的吗?

  明知故问?老师何意?

  难道...

  是想让我这个学生出面,告知苏瞻一些道理?

  刚好可以体现出,他这个老师的伟大?

  应该是这样了,没错。

  想到这儿,曹渊从怀里掏出自己的小本本,作揖道:“老师,您平日里以来的言行举止,都被学生记录在这个小本本里了。

  也是通过您的教导,才让学生明白,原来咱们儒家的论语,每句话都有两种解读。”

  嗯?

  赵长青直接拿来小本本看了起来。

  随便翻开一页。

  刚好看到自己劫富济贫的事情。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两种解释。

  老师将渔帮护法的钱财抢来,然后还之于民。

  可谓‘道’也。

  符合这句话的第二种解释。

  他继续翻阅:

  1:来书院第二天,老师向我讲解论语,提到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

  一开始老师向我说了这句话最基本的道理,我觉得老师另有深意,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手撕僵尸一事上,看出了些许端倪。

  原来第二种解释,是说,既然来到这里,那便安葬在这里。老师不愧是儒家真正的文人。

  从此以后,我便知道,原来论语中的句子,都有两种解释,老师为了能让我自己明悟,切实学会每句话的真正含义,当真是煞费苦心

  请收藏:https://m.shenye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